“职业倦怠”得治,需要个体调整心态、单位改进管理,双管齐下、双向奔赴,克服“职业倦怠”带来的困扰。
“我工作6年了,没想到现在领导、同事打来电话时,我竟然会感到心慌,忍不住地会回避。”90后的郑阳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公司担任审计,从职场新人到部门骨干,却因为种种原因,开始对工作感到深深的倦怠。近日,《工人日报》调查发现,类似的“职业倦怠”现象并不少见。
“职业倦怠”,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,主要症状是情感、态度和行为的衰竭,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,无论干什么都“提不起精神”,常常觉得“没意思”“心累”。患上“职业倦怠”的个体,外人看来可能仅是工作“不顺心”“闹情绪”,但患者内心事实上却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,有些甚至由此逐渐被焦虑抑郁的情绪所控制,最后导致健康方面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。为了治愈病痛,许多人不得不采取“精神离职”的态度应对职业倦怠,在不丢掉工作的前提下,绝对不让工作占据私人时间,暂时缓解了压力。
然而,一时的“精神离职”固然隔离了“职业倦怠”带来的心灵痛苦,但若长期以“摆烂”的样子主动疏离、拒绝工作,无疑会降低个体对单位和工作的认同感,消解工作的意义感,使干事创业的热情逐渐褪色。“职业倦怠”得治,需要个体调整心态、单位改进管理,双管齐下、双向奔赴,克服“职业倦怠”带来的困扰。
现实中的“职业倦怠”往往因为资源有限、职场沟通不畅、晋升加薪愿望受阻、考核目标没办法完成等原因而产生。因此,用人单位须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加强人文关怀,统筹单位整体事业发展与员工个人理想的实现,科学分配工作任务,畅通上下级、同级之间正常的交流渠道,建立健全及时有效的工作业绩正向反馈和激励机制,确保每个员工的工作付出与劳动被尊重、被看到,有价值、有收获,持续增强员工积极工作的内生动力。同时,还须切实增加管理的“温度”,关注员工心理健康,丰富文体活动,落实年休假制度,厘清工作生活的边界,万分珍惜并合理使用员工的时间和心理能量,防止并纠正强迫加班、随意加班、无效加班,让每个员工的休息权得到充分保证,以饱满的精神情况投入到工作中。
“职业倦怠”有客观环境的影响,也有主观认知的促成。作为个体员工,当“职业倦怠”症袭来,我们应该休假调整,也需要与朋友家人谈心疏解压力,但更根本、更稳定的自愈之道在于,学会辩证思维方法,善于跳出习惯视角的局限,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,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,静下心寻找发现可创新、可改进、可完善的环节,勇于走出“舒适区”,为每日机械重复的庸常工作赋予全新的内容,激发工作兴趣,从工作的攻坚破难中体验到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幸福,慢慢地加强自身对抗“职业倦怠”的免疫力。
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欢迎关注彩云网评,投稿邮箱yncywp@稿费从优。